一開始對這本書並沒有什麼興趣。
儘管他上了熱銷,被南俊推薦。
看到標題我就沒有共感。
一直到看完全書我仍舊沒有共感。
我原本把讀後感想想得很嚴肅,要寫的詳盡有道理,要寫出怎麼樣吸引人的點⋯⋯
但每個人都不一樣啊
於是我也想隨性的寫點我自己的小小感想。誠實的。
我不是輕鬱症,所以完全無法帶入我自己,但卻從作者身上看到很多我身邊的人,或者向我訴苦人的影子。
「好像更能清楚他們的世界了」我是這麼在看的。雖然那些人不一定全有輕鬱症。(也可能很多人看完書有共感後立馬覺得沒錯自己就是輕鬱,拜託先不要)
文章邏輯有點不通先抱歉。頭太痛啦,吃了藥睡前想馬上短打感想。不然我一定又會拖拖拖拖到忘了這本書在講什麼。
要說這本書給我的另一方向感想,大概是我很想回去找我的醫師聊聊看了。
「原來要說到這麼詳細」我看著書裡說出所有想法的作者感到不可思議。
我見過很多諮商師和大醫院或小診所的醫生,有很強烈服藥副作用的時期,有很排斥與諮商師見面或者一談就會噴淚的時期。不算多不算少的經驗讓我大概摸清楚(自以為)他們的一些模式,也知道他們想要的訊息,所以後期總是很簡短的闡述自己的狀況。
最近在一家小小的精神診所定了下來,(近幾次總能歡快的態度和醫生說話,看起來就像個外向的人)第一次見面便很簡短的說:之前大醫院診斷過是雙極症,最近沒有覺得太憂鬱或太躁,都還在可以調適的範圍,但我無法入睡。
短短的對談一會,醫師很快就明白,我只是想睡好,並不想吃躁鬱的藥物。能夠被這樣理解,當下真的超感動,有種跟醫師一拍即合的感覺,尤其在對談中我們還會笑著開幾次玩笑。
後來就一直回去拿藥而已,幾乎沒什麼好說的。
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「問題」
我是個很不會問問題的人。
我仔細思考過為什麼自己那麼不會問問題。
興許是問題還沒在腦中完整浮現前,我就已經跑出了解決的方法。
很少會有「怎麼辦」「為什麼會這樣」的想法。
也自認沒什麼需要非說出來不可的煩惱。
我不是會把心裡事藏起來的人,事實上我很喜歡跟朋友聊天,講一些話。
只是要說煩惱,那還真的沒什麼好說的,因為覺得都能解決的,因為知道都該怎麼辦。有些時候真正煩惱的,旁人也不一定懂,也許聽起來像炫耀,也就不提了。
不管是鬱還是躁,我都有應對的方式了,所以也都不再提。
可也許有應對方式不代表問題不是問題。
哪怕我知道「該如何與負面情緒共處」也克制不了「聽到噪音時想破口大罵的衝動」
很多我以為的理所當然,原來也可以被視為問題,去向醫師訴說。
例如我真的超容易對聲音與氣味感到暴躁,暴躁完又想「我暴躁是我的問題」而漸漸強壓自己平息怒火。
什麼是我容易暴躁的原因,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呢?
這是下一次見面,我想多說的話。
雖然好像扯遠了,但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,腦子裡在轉的文字。